国际迄今最权威、最深入的一部苏珊·桑塔格传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传记作家的传记 一部小说 国际迄今最权威、最深入的一部苏珊·桑塔格传记

国际迄今最权威、最深入的一部苏珊·桑塔格传记

2024-07-11 15:3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以一张风华绝代的人像作封面,厚达八百三十二页的桑塔格(1933-2004)授权传记昨天(9月17日)在美国上市。

 

    《桑塔格:她的人生和作品》(Sontag:HerLifeandWork)由哈珀柯林斯旗下埃科社出版。上周刚满四十三岁的美国青年作家本杰明·莫泽(BenjaminMoser)毕七年之功,在书中详细记录了病弱的犹太内向少女苏·罗森布拉特如何以世所罕见的自我实现能力,成长为享誉世界的大知识分子和一代文化偶像苏珊·桑塔格的非凡历程,不仅写出她公开示人的一面:小说家、散文家、剧作家、电影及舞台导演、激进思想家和政治行动分子,也为她私下的生活造像:受挫的童年、短暂的婚姻、无数的情人、单身母亲。这同一个人生的两幅画像有着同样的复杂,同样充满纠结,同样冲突不断。

 

    虽然未必是盖棺论定之作,但称这本书是迄今最权威和最深入的桑塔格传记恐不为过。这是第一本在不公开的私人档案基础上写成的桑传;莫泽还采访了此前从未当众谈及桑塔格的众多名人,她的长期伴侣和著名的时尚摄影师安妮·莱博维茨亦在发言者之列。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姚君伟正在为译林出版社翻译此书。这将是他独立译出的第十本桑塔格作品或传记。在中文世界,不会有人比他更了解这本书了。

 

    中华读书报上周采访了姚教授。

 

    一部空前的大传!

 

    中华读书报:您早在几个月前就拿到了样书。与现在我们能见到的多种桑塔格传记相比,莫泽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姚君伟:这本书我暂定名为《桑塔格大传》,从书名你就能看出它的第一个特点,这本书全书八百三十二页,是迄今为止我译过的最厚的一本书,光是注释部分就多达六十二页,篇幅远远超过了我译的另一本大书,2007年美国全国图书奖、2008年普利策奖提名奖小说《烟树》。

 

    其次,为了阐释桑塔格的人生,作者从她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到她的爸爸妈妈一个个讲过来,让我们对传主的原生家庭有了透彻的了解,也因此能更好地了解她后来的一些行事方式。

 

    第三,作者采访了众多桑塔格的亲人、情人、友人、同行、同学、学生,几乎采访了他能采访到的所有了解桑塔格或与桑塔格有过交往的人,其中不乏文化圈中的大咖、政界的要人。他不仅写下了这些人对她的印象,甚至还从他们的话中得出他自己对桑塔格的评价。

 

    第四,因为作者是传主的独子戴维·里夫亲自选定的,所以,他可以接触到桑塔格留下的所有文档和资料,了解到很多尚未公开的情况,因此,比以往任何一个桑塔格传记作者掌握的资料都要全,也因此让读者对这本传记有更多的期待。

 

    歇斯底里的母亲怎样在女儿十八岁流产前背弃了桑塔格

 

    中华读书报:书中让您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什么?

 

    姚君伟:这本书解开了一直缠绕在我心头的两个谜,一是桑塔格与她母亲的关系。

 

    无论是在卡尔·罗利森夫妇撰写的桑塔格传记《铸就偶像》中,还是桑塔格自己的日记和接受的采访中,我们都知道桑塔格一直与母亲米尔德丽德不睦,她甚至曾经把母亲描述成虚荣、懒散、不管女儿的女人。但实际上,米尔德丽德并不是对桑塔格一点都不闻不问的。桑塔格从小患哮喘,为了给她找一个合适的生活环境,米尔德丽德曾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三次拖家带口举家搬迁,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保姆罗丝·麦克纳尔蒂和黑人厨师内莉,从迈阿密到纽约,再到图森。这样一个美国版“孟母三迁”的好妈妈为什么得不到女儿的肯定呢?这次看了莫泽的《大传》我才找到了答案。

 

    原来,在桑塔格闪婚菲利普·里夫后很快就有了身孕,刚刚十八岁的桑塔格无论从心理上还是生理上均未作好当母亲的准备,于是她选择了堕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的美国堕胎尚未合法,她在“一次次有失脸面地咨询了一些粗俗且毫无帮助的熟人后,终于在北州街找到了一个地方”,给她做人流的医生没有用麻醉,而是“把收音机音量调大”,这样左邻右舍就不会听到她因疼痛和恐惧发出的尖叫了。令我们没有想到的是,米尔德丽德就是“毫无帮助的熟人”之一。

 

    桑塔格的妹妹朱迪丝在接受采访时说,当惊慌失措的苏珊因为堕胎打电话给她母亲寻求经济支援时,“我母亲马上歇斯底里发作起来,”她没有给大女儿提供任何帮助,也没给予安慰,而是把电话递给了当时只有十五岁的小女儿朱迪丝。这一次拒绝彻底改变了母女俩之间的关系,从那时起,虽然苏珊偶尔也会试着重新建立联系,但原先那种母女之情已不复存在,直至最后母女之间的爱也荡然无存。

 

    不幸的是,桑塔格不久就再次怀孕,她想再去找那个帮她堕胎的医生,但菲利普不肯,他担心再次手术会要了她的命。夫妻俩之间随即出现了可怕的一幕,桑塔格狠狠地用头撞击地板,要菲利普滚出去。这让菲利普也不知所措,因为传统的菲利普认为“结婚就是为了生孩子”,他求婚都是“以我们俩孩子们的名义”进行的。三观的不同也让他们的婚姻由最初的你侬我侬到后来的水火不容。这也间接地引出了第二个谜:《弗洛伊德:道德家之心灵》一书的署名之谜。

 

    一场血祭:她执笔的书为什么只署丈夫的名

 

    姚君伟:虽然很多证据都表明这本书桑塔格是代笔作者,除了当时她写给妹妹和母亲的信中都明确提到外,更有朋友亲眼目睹了她代笔的场景。她的朋友明达·雷·阿米兰就看到当时住在坎布里奇的苏珊“每天下午都用来修改这本书”。为了不让从他们家门口经过的人看到她在打字机上写作,就把打字机搬到卧室的床上干活。但这样还是被人发现了。她的朋友雅各布·陶布斯甚至调侃她:“我看到你在坎布里奇在床上打字啊。真是浪费时间,也浪费床哦。”

 

    莫泽在桑塔格写给妹妹朱迪丝的信中、在桑塔格的文档中,看到了那份代写的草稿。有打字机打出的,也有桑塔格手写的。莫泽感叹道:“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竟然是一个十八岁女孩写出来的作品——如此博学,如此熟悉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和哲学,这表明桑塔格的思想即便在那个时期已然完全成熟。毫不费力就能想象这位作者几年后写出《道德家之心灵》这本书。我们已看到那个因其随笔文章而名声鹊起的作者。”谁愿意把自己的心血之作拱手相让啊,苏珊也一直后悔这件事,但是,作品署名权与离婚获得儿子抚养权之间如果只能二选一,她会毫不犹豫选择后者。正如陶布斯的儿子伊桑所言,虽然“这几乎就像是一场血祭,她愿意放弃这一本书来摆脱他”。

 

    不过,桑塔格嘴里的“卡索邦、一个完全无能的、不谙世故的人”,宾大同事印象中“名不副实的教授,贫民窟长大、却一身英国装扮的”菲里普·里夫也并不是不学无术之辈,至少,《道德家之心灵》一书是基于他的研究和笔记,而且,他也并不是一个完全没有良心的人,在他们离婚四十年后,桑塔格纽约公寓的门铃响了。有人送来一个包裹。她打开后发现是一本《道德家之心灵》。上面题词“致苏珊,我一生的爱,我儿子的母亲,此书的共同作者:请原谅我。菲利普。”我们无法猜测那一刻桑塔格是怎样的心情。这本书现在被他俩的儿子戴维·里夫收藏着,上面标明:98年9月29日。

 

    桑塔格的译者,也许是巧合,的确男性居多

 

    中华读书报:我早就很好奇,为什么那么多桑塔格的书是男学者翻译的?——您本人还译了她的日记!这次他们为什么又请了一位男作家来写一个女知识分子的传记?

 

    姚君伟:其实这和性别没有什么关系。在中国,桑塔格的书也有女学者参与翻译,尽管正如你所观察到的,男学者译的要多得多。至于我本人,其实我以前就说过,译桑塔格纯属偶然,当时有个朋友在译林出版社,他们引进了几本桑塔格的书,在找译者,正好那一阵我因为其他事与他联系,他就问我能不能帮他们译一本书,那就是我译的桑塔格的第一本书,即她的第一部小说《恩主》。说实话,当时对桑塔格真的不了解,对她的非传统手法的小说也不是很习惯,其中有一些地方把握不准,因此想办法联系上桑塔格本人,请她作些解释。这样慢慢地对她、对她的作品有了了解。

 

    2004年我去纽约拜访她后,和她有了更多的联系和交流,也得到了她的肯定和鼓励。她多次表示,希望我能多译她的作品。她甚至自己或通过经纪人与我们国内买下她版权的出版社直接要求,希望她的书由我来翻译,她为《巴登夏日》所作的长序也是因为这个原因由我翻译的。当时我人在美国,国内出版社电话打给我的时候我还觉得纳闷,后来才知道是桑塔格向他们推荐了我。她儿子也几次告诉我,她母亲希望我多译她的书。可能是因为这一信任和鼓励,我开始一本本翻译她的书。在桑塔格去世后,又因为她儿子的坚持,我继续翻译他母亲和关于他母亲的书。

 

    男作者为女知识分子立传——这是个问题吗

 

    姚君伟:说到为什么要请莫泽来写桑塔格的传记,这个问题我也问过戴维。桑塔格去世后不久,我就和戴维说到,市面上关于他母亲的传记也有几部,但都不能令他们母子俩满意,我曾提议戴维自己写,他告诉我他正在物色人选。这件事过了好长时间才定下来,由本杰明·莫泽来写,主要原因除了他是《哈珀杂志》的特约编辑、《纽约书评》以及《悦游》杂志的撰稿人,文字功底厚实外,还因为他曾写过巴西作家克拉丽斯·利斯佩克托的传记《为何此世》,并因此获得全国书评人协会奖的提名,是一个年轻有为、事业蓬勃发展的作家。我们从《大传》中能看出来,他为此传所做的案头准备远远超过了八百三十二页的内容。

 

    当然,莫泽说,虽然他是桑塔格家人钦定的传记作家,但并不意味着一味褒扬,没有批评,也不意味着回避她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那些敏感话题。他钦佩她取得的巨大成就,然而并不因此就认同她生活中所做的每个选择。就像利斯佩克托的情况一样,我们能够从传主的成功中学到东西,也能从他们的失败中获得长进。

 

    莫泽说:“我写《桑塔格大传》的指导原则,可以用深刻影响过利斯佩克托的斯宾诺莎的一句话来概括,即不去嘲笑,不去悲悼,不去诅咒,而是去理解——这句话也总结了桑塔格对待知识的态度。”这也是我们阅读桑塔格时应该采取的态度。

 

    虽说是授权传记,但家属并不满意

 

    中华读书报:您跟桑塔格的独生子戴维·里夫多年来有密切的联系。据您所知,莫泽的这本书得到了家属认可吗?

 

    姚君伟:我一开始得知戴维定下莫泽为他母亲写传记时,也以为他会对这位他钦定的传记作者非常满意,可事实并非如此。戴维在一次邮件中对我说:“对莫泽的这本书,我还是不作评论吧。我确实已经看过了,但并不觉得好。”其实,只要是写桑塔格的传记,就不会令戴维·里夫百分百满意,因为传记肯定要涉及他妈妈的一些隐私,这必然会引起他的不满。这是在我的预料中的。

 

    虽说是授权传记,但这本书还没出版就差点要打官司。6月26日,我收到卡尔·罗利森发来的邮件,邮件的主题是“难以置信”。他在信中告诉我,他弄到了一本莫泽即将出版的桑塔格传。他告诉我,下面这几段的内容从未发生过。这些内容是指卡尔·罗利森夫妇在撰写《桑塔格全传》时“曾经纠缠或跟踪一些人”,“曾主动付钱给信息提供者”,“曾骚扰罗杰·斯特劳斯”(桑塔格的出版人),对此他一一作了否认。他甚至提到约翰·理查森的话很搞笑,发问说:“你认为我可能用一篇正面的书评来给理查森留下印象或者说他需要我写这样的书评吗?”

 

    显然,卡尔·罗利森采取了行动,因为不久出版方发来了更新版,说明因为“法律原因,删除了部分内容”,而被删除的正是卡尔邮件里发给我的那几段。

 

    中华读书报:翻译进展怎样?中译本大约什么时间出版?

 

    姚君伟:进展还算顺利,因为我手头有几乎桑塔格所有作品的英文版和中文版,查起来比较方便,况且,有查不到的内容还可以直接与作者莫泽或桑塔格的儿子联系,这也是比较便利的方面。但由于篇幅长,翻译起来耗时自然就长,加上我还有不得不完成的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我尽量争取明年年底之前完成。至于什么时间能出版,用莫泽当时写给我的邮件中的话来说:那就是出版社的事情了。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